秋冬寒气来袭,谨防心梗来临

2024-10-24 点击量:403    设置字体大小:      

秋冬寒气来袭,谨防心梗来临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气温随之降低,冠心疾病开始进入高发时期。老年人或有基础病的患者应留意生活起居,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期健康科普,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如何更好地预防秋冬季冠心病的发作。

 

研究显示,室外温度低与心肌梗死风险升高相关,而其他的天气变化也可能成为心梗的诱因。其中,气温与心梗风险的关联最强:

当气温低于0°C时,心梗的发生率较高;

气温从17℃下降至0℃以下时,心梗病死率从4.9%上升到6.9%

气温每升高7.4℃,心梗风险便降低2.8%

寒冬时节心梗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尤其以连续低温、阴雨绵绵和大风天气为甚。

 

寒冷刺激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

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减少心肌供血量

二者促使心肌缺血,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等,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可使心肌坏死。

图片2.png 

 

因此,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应该加强预防。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避风寒

在寒冷的秋冬季节,最重要的是防寒保暖。应避免用过冷的水洗脸关注气温变化适时适度添加衣物;不宜频繁出入温差过大的环境,以免造成过大的体感温差。有户外运动习惯的人,应尽量避免在清晨温度过低的时段运动;切忌迎面吹风;在寒潮来临、大风降温天气,不宜进行户外运动。此外,在水温过高、水蒸气弥漫、通风条件不佳的环境下长时间停留,也很有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因此,秋冬季节养护心血管除了防寒保暖外,洗澡也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并且需要保持适当通风;尽量淋浴,不宜泡澡,更应当减少洗桑拿的频率。因为长时间泡浴会导致血管扩张、出汗增多、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栓)、血压降低(可能导致灌注不足)。

 

慎起居

保证睡眠充足,长期失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可酌情使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安定类药物,也可根据症状使用酸枣仁等中药安神助眠。有条件者最好坚持短暂的午休,即使不能睡着,闭目养神也对心血管系统健康有利。此外,睡前和起床后用梳子梳理头发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的作用;睡前用温水泡脚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帮助睡眠。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畅情志

良好的心态和平稳的情绪对于心血管健康也是至关重要。应保持一颗平常心,适当给自己减压,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更应当保持舒畅的心情和乐观稳定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饮食

吃饱饭能够增加御寒能力,这固然没错。岂不知饮食过量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饱餐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高,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流减少引起心绞痛。因此,进食以“八分饱”为宜,特别是晚餐更不宜饱餐。饮食应当有规律,保证食物多样性,尽量多食用优质蛋白,减少或者避免摄入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或双糖(如蔗糖、麦芽糖等)含量高的食物,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没有尿酸代谢问题的患者,可多吃豆制品补充磷脂,同时尽量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适量吃鱼肉、鱼油调节血脂。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及粗粮等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一旦大便秘结,可适当增加饮水,也可使用通便药物,切忌过度用力排便。此外,还要避免过热或过凉的饮食锻炼前、晚上入睡前2小时、晨起时可饮用一杯温水,以稀释血液,保持血管相对通畅,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适劳逸

在锻炼时间上,应当考虑到环境的温度、清洁度、湿度、安全性等各个方面。在锻炼方式上,尽量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站桩、慢跑、门球等。锻炼应循序渐进,强度应当以运动时和运动后不出现胸闷憋气、心慌、头晕、大汗等为度,身体稍稍出汗即可。切忌一时兴起尝试冲刺跑、掰手腕、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过于剧烈的运动。

 

遵医服药

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擅自停药或减量,在季节变换的特殊时期,患心梗的风险就会倍增。所以,要严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定期复查体检,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