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重症监护技术再上新台阶

2012-12-21 点击量:4948    设置字体大小:      

                 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技术再上新台阶
                          --PICC为早产儿保驾护航
    我院新生儿科率先开展首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获成功!PICC的开展解决了早产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营养治疗的护理难题,大大地提高了危重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实现了我市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术零的突破,标志着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技术水平又迈向新的台阶!
    世界卫生组织近期报告显示,全球每年诞生大约1500万名早产儿,占新生儿总数的10%以上,其中110万名不幸夭折。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是8.1%,每年有180万名早产儿出生。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住院比例占60%以上,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约占20%至35%左右。这些早产儿往往要遭遇“先天”和“后天”两大难题。“先天”难题是没有充分发育完全就来到人世,以致体重、身长不达标且脏器发育不佳,甚至面临生命威胁;“后天”难题则是生长发育可能“跟不上趟儿”。如何提高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关键在于生命早期的一些重要技术措施,其中首要的一项是静脉营养问题。早产儿发育极度不成熟、皮肤屏障功能差、感染发生率高、血管细如发丝,尤其是生后1周内往往喂养困难, 需要静脉营养,同时对于并发症的治疗也需要静脉给药,因此建立静脉通道十分重要,而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很难长时间保留,对于长期住院的早产儿,则需要反复穿刺,为患儿带来了很大痛苦及损伤。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或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至1年),通常都是适用于早产儿,尤其是需长期静脉注射营养液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高浓度、高刺激性的药物通过PICC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而被迅速稀释,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使静脉炎的发生率大为减少,杜绝了因周围静脉输注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甚至坏死的发生。PICC是成功抢救危重极低体重早产儿的一项有力武器,但早产儿置管技术难度大,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由于该项技术属介入性操作, 而且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极其低下,对操作的技术要求极高,操作不当可引起感染、出血、血栓形成及栓塞、空气栓塞、感染、败血症、呼吸暂停、心室纤颤、心跳停搏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在国内各家医院新生儿科并未广泛开展。我院新生儿科为提高我市新生儿救治水平,积极开展了此项新技术。2012年10月3日凌晨,我院新生儿科收治了一位胎龄仅仅28周、体重仅1100克的早产儿,患儿出现频繁呼吸暂停,全身肤色发绀,皮肤薄透、水肿,体温不升。全科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在郭玮主任的指导下制定了严密的治疗与护理方案,为患儿进行了积极救治,为保证患儿高标准的营养需要,早日恢复健康,取得家属同意后,成功地为患儿在右腋下静脉施行PICC置管术,经放射科x光片定位显示PICC管端置于正确位置。早产儿PICC置管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亦填补了我市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空白!成为我市开展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先行者!
   我院新生儿科目前已开展换血疗法、脐静脉插管术、多种模式的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肠外静脉营养、治疗肺动脉高压等多项先进的治疗技术,同时拥有完备的监测手段进行全方位管理,均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此次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成功开展,更进一步为早产儿抢救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生儿科  张焕改

 

上一条 下一条